3月19日,我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田學斌在《河北日報》“知與行”理論版發表題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的署名文章。

原文如下: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田學斌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能夠助力實現技術自立自強,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加強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將“卡脖子”技術作為攻關重點,不斷破除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技術障礙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一體化創新平臺,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支撐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關系,為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以及二者深入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態勢,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充分認識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夠有效激發自主創新活力與產業升級動力,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的今天,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同時,科學研究范式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只有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盡快實現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才能真正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內生動力。近年來,河北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生態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與先進地區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持續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河北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向上突圍的迫切需要。
產業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支撐。通過產業創新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不斷提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和物質支撐。以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也是牽引產業變革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產業創新通過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特征,能夠深度調整產業生態和生產經營模式,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生產方式變革,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生產模式;能夠提高要素供給質量和效益,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河北傳統產業居多,需要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并重發展,加快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技術研發、產業孵化與市場拓展齊頭并進。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加速器。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直接誘因和技術保障,產業創新則為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提供方向、路徑和利益激勵。當科技創新取得突破,產業創新通過重構價值鏈網絡、重塑產業組織形態和再造市場結構,為新技術推廣應用創造必要的經濟環境,也為下一步科技創新提供市場拉動力和要素支撐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建立起技術要素主導的新型社會化生產組織形態,能夠助力實現技術自立自強,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持續動能。河北要持續完善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從實際看,不斷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無縫對接,是河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遵循基本路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體現為新技術新成果新應用,又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支撐。河北要立足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以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基本路徑,著重在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夯實要素支撐等方面,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加快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牛鼻子”。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市場化科技金融發展。強化技術創新激勵政策,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增加科研投入,更新維護基礎設備和平臺,保障科技創新的軟硬件條件。加強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將“卡脖子”技術作為攻關重點,對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等先進技術以及前沿性技術進行統籌規劃和集體攻關,不斷破除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技術障礙。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化效率和比重。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化與應用,是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環節。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一體化創新平臺,提高龍頭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進行有效合作,探索共同研發與合作共享機制。要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支撐體系,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的全鏈條孵化體系,為初創科技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從創意到市場的全方位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完善京津冀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通過共建研發平臺、聯合攻關、組建科技特派團、場景聯合創新等,加強與京津知名高校、企業合作,不斷暢通“京津研發、河北轉化”通道。
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努力打造區域產業競爭新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關系一個地區長遠發展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領域,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認真落實《加快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要求,堅持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產業為重點,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品牌高端、競爭力強、帶動效應顯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瞄準空天信息、基因與細胞、前沿新材料、未來顯示、綠色氫能、新型儲能等領域,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協同的技術挖掘和甄別機制,合理規劃、精準培育和錯位發展未來產業,打造彎道超車新賽道。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鼓勵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選樹一批企業技術改造先進典型,完善技術改造投資指導目錄,通過設備獎勵、貸款貼息、風險補償、以舊換新等方式支持工業企業改造提升。編制數字化轉型指南,幫助企業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轉型戰略,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等試點示范企業給予財政獎補。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加大對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引導鋼鐵、建材、機械等行業淘汰、改造高耗能落后設備,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園區。
強化要素支撐,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人才和數據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素。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支持與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合作辦學,加大對一流頂尖人才和高水平高成熟度創新團隊的引進力度,推進職稱評審制度和科技成果處置使用制度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巨大潛能,建設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提高數據資源安全開放程度,利用數據、算力等生產要素推進智能化生產控制和數據平臺建設,促進產業鏈全方位、全鏈條數智化改造升級。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制定和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斷引進和集聚優秀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優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確保企業能夠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打造和開放創新應用場景,鼓勵企業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強創新型企業梯隊建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鏈創新發展。
原文鏈接:https://hbrb.hebnews.cn/pc/paper/c/202503/19/content_265308.html